全國最多中醫師線上諮詢網站-台灣中醫網
發文 回覆 瀏覽次數:749
推到 Plurk!
推到 Facebook!

原諒別人,寬心自在

 
德藏
一般會員


發表:27
回覆:29
積分:11
註冊:2003-12-25

發送簡訊給我
#1 引用回覆 回覆 發表時間:2004-01-15 20:12:31 IP:211.72.xxx.xxx 未訂閱
本文摘自 http://www.humanity.com.tw/241/014.htm     ■ 黃文玲    真正的原諒,在彼此的心理互動上是平等的,不是因為個人情操比他人高尚而不予計較,    而是從「角色替代」的角度,去發現每一個人存在的意義。因此,    原諒或寬恕正是從多元的角度去看一個人,當個人不執著於他人的某一點時,心自然更寬了。    發生在今年二月間,作家劉俠在睡夢中因外籍女傭處置不當,導致最後的死亡事件,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,但是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,當刑事單位在追查刑責之時,劉俠的母親和弟弟,在面對失去至親之慟時,對於曾經照顧劉俠的外籍女傭卻是一句:「她也是一位苦命的婦人﹗」由於體諒婦人長期離鄉背井而導致精神上的疾病,對劉俠的攻擊行為是出於身心失調,所以在民事上不再追究,為社會做了一次極佳的示範。     看別人原諒,彷佛輕舟過山,但如果故事是發生在自己身上,是否能原諒別人的過錯,恐怕就不是那麼容易了,尤其當傷及個人的生命、財產、形象等。因為不能原諒,所導致內心的煩惱與困擾,是很多人都曾有過的經驗:想到對方的錯誤,以及對方所造成的傷害,愈想愈氣憤,心中一股委屈、不平之氣衝上心頭。甚至因此而使得摯交好友形同陌路,同儕關係交惡,婆媳、手足關係對立等。     除了不能原諒他人之外,亦不乏因對自己所造成的錯誤,而不能原諒自己,自我苛責、耿耿於懷,陷入深深的自責與懊悔情緒中。    不原諒,想要追討心中的公道     為何一般人不容易做到「原諒」?曾經針對「原諒」做研究的中正大學心理系教授黃世琤表示,人與人之間,受到傷害的一方常常會不斷地問:為什麼?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?為什麼對方要如此對待我們?為什麼自己這麼倒楣?     在一連串的「為什麼」中,其實在追討的是自己心中所認定的「公道」。然而,再怎麼追、怎麼想,總難有合乎自己「主觀」認定的解答,此時,受傷害的一方可能持續感到痛苦,也可能痛苦加劇,產生沮喪,甚至引起氣憤的情緒。因此,當有人勸勉應以寬容的心看待時,所得到的回應往往是:「為什麼要原諒對方?」或是「那誰來可憐我?」。     如果一個永遠堅持自己是對,對方是錯的人,對事件的解讀常會從主觀且負面的角度出發,覺得自己是一個受害者,往往很難原諒他人,而使自己深陷在無盡的受傷與責怪他人的情緒死胡同裡。這樣的人永遠只能對別人說:「我不認為原諒可以改變什麼結果」。    悲憤情緒影響身心健康     不肯原諒的心結,反應在身心上,除了情緒之外,更會影響到身體健康,以及對人際關係所帶來的潛在壓力與緊張。根據美國心理學家伊瑞特.華丁頓博士在《原諒的藝術》一書中指出,不能原諒的情緒是具體的生理經驗,包括五臟內腑翻騰、荷爾蒙增加、肌肉收縮,腦神經記憶反應與負面敵意連接等。當然,一旦釋放這些情緒,身體馬上有變化,例如:美國史丹福大學曾經開設過一個學習原諒的課程,近三百名的參加成員,在上完課後發現,他們的精神壓力減輕了,莫名的頭痛和腸胃不適獲得消除。     以佛法的觀點來看,當人無法包容、放下別人的過錯,或是活在自己的懊悔中時,在心裡不斷地滋長出瞋、忿、恨、惱等情緒,使內心陷入憤怒與攻擊的狀態,無法自拔。因此,一旦陷入種種負面的情緒時,必然會遮蔽理性的觀照力,使人無法看清事實真相,惡性循環下,只有徒增偏見。瞋心不但讓人失去理性,由於瞋恨心日漸強化、壯大,累積成一股巨大的負面能量,使得心力徒然耗損。     因此,醫學與心理學家皆呼籲人們要正視「不能原諒」所帶來的傷害,因為第一個受傷害的人並不是別人,而是不能釋懷者本身。就如在《箭喻經》中所闡述的,當別人射我們一箭後,我們自己往往又會在事後,再射自己第二支、第三支箭。對方或許已忘了事件,甚至不知道傷了他人,而自己卻緊緊抓著不放,不斷的用記憶修理自己,如此一來,痛苦最深的往往是自己,有時甚至因個人的情緒,影響到家人,連帶也傷及無辜的家人。     福嚴佛學院如戒法師表示:「倘使不斷回憶、不斷動怒,就是用記憶修理自己,自己本身就扮演施暴者的角色」。他強調,原諒自己、原諒別人,是放棄以生氣和憤怒來折磨自己,同時不將往後的歲月葬送給不美好的記憶。    放下別人就是善待自己     因此,原諒別人,也正是善待自己的一種方式。從佛法的觀點來看,假使能「觀照」到這種因為怨怒、瞋恨所帶來身心不安定和痛苦,就能「感受」這痛苦就如枷鎖般的緊緊綑綁心靈不得自在,而發起想要解脫痛苦的心,也才有尋求各種原諒的可能。     所謂「時間是最好的療傷劑」。其實,關鍵在於經過時間的沉澱,當心較趨於平靜時,則比較容易看清事情的真相,也則更容易將事和人分開。曾任教於中華佛學研究所的齎因法師表示,一般人受到傷害時,很容易對人產生怨恨,但是如果將觀照的對象抽離這個人,而是觀照整個事件的因緣變化,會對事情的發生有更清楚明瞭的看待。例如,我們可以將怨恨的焦點從人轉移到這個人的無明煩惱,是因為無明煩惱使他犯錯?而什麼又是造成這個無明煩惱的因緣呢?     法師舉例說明,很多誤入歧途的人往往生長於不健全的家庭,並且在成長過程中結交壞朋友等,建立錯誤的價值觀,由於具有這些不善的因緣,使得他們行為偏差,傷害了他人。因此,被傷害者則可以試著易地而處,假使自己遇到了這些惡因緣,現在會是什麼結果呢?而一旦能有這樣的觀照,就比較容易降低忿恨,易生體諒寬容。     再者,以因緣觀來看,因緣條件是變化的,因此,犯錯者的行為有朝一日會有所修正。原諒別人的過錯,就是給予他人成長與修正的機緣,一旦機緣成熟,人人都可以向善。因此,瞭解因緣後還可以進一步生起祝福之心,祝福對方能得遇善因緣,朝善與光明發展。     就如台北石門鄉公所獸醫林墩育的兒子,四年前在一場車禍中往生,雖然當時他哀痛逾恒,但是林墩育認為,對方的過失並非是有意的,同時倘使他不能原諒肇事者,肇事者將永難釋懷,一輩子籠罩陰影下。由於用寬恕與慈悲的心原諒了對方,這四年來,林墩育沒有被「仇人」的具象囚困心房。    培養寬容的心,造就慈悲人格     暨南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所長蕭文強調:「原諒」絕不是網開一面或不記前仇而已,真正的原諒,在彼此的心理互動上是平等的,不是因為個人情操比他人高尚而不予計較,而是個人能從「角色替代」的角度,去發現每一個人存在的意義。因此,原諒或寬恕正是從多元的角度去看一個人,當個人不執著於他人的某一點時,心自然更寬了。     原諒的心量不是一蹴可及,而是能從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中培養。在平時要養成一種對事不對人,小事寬容的個性,待人處事中培養同理心、關懷心、瞭解心、同情心,皆能培養寬容的心量。從生命成長的角度來說,「原諒」是成熟人格必須歷經的過程,它通常也是我們生命成長的契機,而能夠原諒,是來自於一顆柔軟、包容的慈悲心。     當內心騰出了包容他人的空間時,「自我」自然能縮小,心中即沒有「原諒」或「不原諒」的人事物。這也正是走在鬆綁枷鎖、邁向解脫的道路上,而這條道路,任何人都可以走,卻是一條必須自己走的路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< >< > 德藏 敬上
------
德藏 敬上
terrychen
尊榮會員


發表:90
回覆:794
積分:501
註冊:2003-05-01

發送簡訊給我
#2 引用回覆 回覆 發表時間:2004-01-15 21:19:52 IP:211.76.xxx.xxx 未訂閱
當內心騰出了包容他人的空間時,「自我」自然能縮小 好棒的一句話 反向也會通 「自我」縮小,內心自會騰出包容他人的空間 ~~應無所住而生其心~~
qoo1234
版主


發表:256
回覆:1167
積分:659
註冊:2003-02-24

發送簡訊給我
#3 引用回覆 回覆 發表時間:2004-01-15 23:02:54 IP:218.163.xxx.xxx 未訂閱
來源:flyup 創作    。原點思考。寬心對待。    局局棋盤步步新; 變化無常平常待。 人生相處平常心; 無憂無慮心事成。    ~~事事難料,唯有「心平氣和」才能處世。    共勉之! < src="http://delphi.ktop.com.tw/download/upload\33223_qoo.gif">網海無涯,學無止境!
Rain
資深會員


發表:31
回覆:236
積分:268
註冊:2003-02-17

發送簡訊給我
#4 引用回覆 回覆 發表時間:2004-01-16 10:30:10 IP:220.160.xxx.xxx 未訂閱
處人不可任已意,要悉人之情;處事不可任已見,要悉事之理。    共勉
德藏
一般會員


發表:27
回覆:29
積分:11
註冊:2003-12-25

發送簡訊給我
#5 引用回覆 回覆 發表時間:2004-01-16 17:19:19 IP:211.72.xxx.xxx 未訂閱
要做到寬恕別人,是一件不容易的事    我們做錯事時,希望能獲得別人的原諒    但當別人對不起您時,希望您能原諒他,那就....    摘錄一篇佛典中原諒的故事給大家參考    出處 http://www.humanity.com.tw/241/026.htm    佛典中原諒的故事    作者 ■ 陳秀慧         佛典中關於原諒的故事不勝枚舉,共同點都具備悲智雙運的特德,    諸如忍辱仙人、長壽王父子以及六祖惠能等,佛法的究竟慈悲,不僅在於愛你所愛的人,    更能寬恕、愛護你的仇敵,如此寬厚的胸襟則來自人我一體、愛人如己的智慧。     原諒別人,就是善待自己!」我執重、瞋恨心強的人較不易原諒別人;我執輕、慈悲心重的人,則很容易原諒別人。佛教中,緣起性空的般若妙慧有助於對治我執、長養慈悲心。慈悲與智慧如鳥之雙翼,為大乘行者於菩薩道上任運無礙的基本配備。佛典中關於原諒的故事不勝枚舉,而其共同點則是都具備上述悲智雙運的特德。     在《金剛經》、《大般涅槃經》、《大毗婆沙論》中,皆提及佛過去生為忍辱仙人時與歌利王的一段因緣。某日,忍辱仙人在林間坐禪,適逢歌利王率領宮女到野外遊覽。美麗的宮女們利用國王休憩時漫遊林中,無意間來到仙人面前。以法為重的仙人,應機為這群女眾開示斷除貪欲之法。法筵進行中,以殘暴著稱的歌利王突然仗劍而至,不分青紅皂白地怒斥仙人:「你膽敢以幻術誘惑我的宮女!該當何罪?」無辜被冤枉的仙人始終以忍為戒,平心靜氣地消受暴君的無理取鬧,甚至當歌利王以劍截斷他的手足耳鼻時,不但心中依然存著慈悲心,還主動發願:「願我來世得道時,先度化大王!」忍辱仙人因能忍無瞋,招感到恢復完好身形的果報;用慈悲心原諒誤會他的歌利王,而將彼此的惡緣化為菩提善緣。    忍辱仙人能忍無瞋     日常生活中,若無端橫遭他人誤解、惡意相向時,若能安忍不動,其實,第一個被保護的是自己,因為你不會隨對方惡劣的情緒起舞而掉落瞋恨的陷阱。同時,因為忍辱不瞋,所以你可感得相貌莊嚴的果報。若能進一步拓展悲心、提昇智慧,化敵為友,不但樂於寬恕傷害你的人,還要在成佛之道上,成為提攜對方的大善知識,如此便能自他兩利、皆大歡喜!    長壽王父子的以德報怨     在著名的《六度集經》中,有一則寬恕敵人、以德報怨的本生故事。主角長壽王仁民愛物、慈悲為懷,其國境內風調雨順、財富民豐,卻也因此引來鄰國貪王的覬覦,出兵侵奪。獲悉敵兵壓境的長壽王,不願為保衛一己的王權而殃及無辜的百姓,決定捨棄王位,與兒子長生相偕遁隱山林。貪王因而不費吹灰之力即坐擁長壽王的國土,並重金懸賞捉拿長壽王父子。息心山林的長壽王為了義助遠來依投的梵志,自願捨身,讓梵志得獲賞金,遂輕易為貪王所執。殘暴的貪王故意在長壽王國都通衢上,公然火燒長壽王,以逞己能、以警大眾。     臨死前,長壽王驚見喬裝為樵夫的兒子,混雜在人群中雙眼冒著怒火、滿懷仇恨。長壽王乃仰天宣示其以仁為誡的遺教,冀長生能秉承以德報怨的家風。雖然親耳聆聽父親最後的教誨,但父王慘死、國土淪喪的深仇大恨,令年輕的王子長生一心只想伺機報復,以除胸中之塊壘!於是多才多藝的長生,利用在大臣家為僕役的機會,取得貪王的賞識,進而成為貪王的貼身侍者。     在一次伴從貪王出獵的途中,長生刻意讓貪王脫離隨扈,並迷失在山林間。精疲力盡的貪王為求一枕好眠,將隨身的配劍卸下,交由長生保管。待貪王熟睡之際,長生把握這千載難逢的機會,拔劍而出以償宿願;下手之前,長生忽憶父命,父王臨終前言猶在耳的叮嚀軟化了他以牙還牙的固執,不由得他將劍緩緩抽回,理智驅使他按劍不動!巧合的是,貪王突然從噩夢中驚醒,不安地說道:「我夢見長壽王兒子要殺我,怎麼辦?」「大王莫驚惶!有賤民在此護衛您。」長生佯言安慰貪王,於是貪王復安然入睡。如是者三,長生決心尊奉父親仁誡原諒貪王,便自動向貪王表明他的真實身分,並請求貪王:「快將我殺了,以免我報仇的惡念又死灰復燃!」震驚的貪王被長壽王父子以德報怨的仁行深深感動,當下幡然悔悟,自愧如豺狼,於是將國土歸還長生,兩國並義結為兄弟之邦。     這個故事證明了「仁者無敵」,正如聖嚴法師所說的:「慈悲沒有敵人,智慧沒有煩惱。」真正的慈悲不只是愛你所愛的人,還能寬恕、愛護你的仇敵;而如此寬厚的胸襟則來自人我一體、愛人如己的智慧。當別人以惡劣、無理的態度相向時,我們要學習以慈悲去包容,以理智去面對,還要效學維摩詰居士:「以一切眾生病,是故我病」的情懷,悲憫彼等的無知,默默祈請佛力加持對方早日回頭醒腦,不再自誤誤人!    原諒別人,才是強者     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:「原諒別人,才是真正的強者!」因為你戰勝了瞋恨的心魔,生命因此更自主、自在與自由。《老子》云:「自勝者強。」真正的強者不是打敗別人,而是戰勝自己!外在的敵人容或可以用武力消滅,但是內在的心魔則有賴深刻的自省、清明的智慧與果斷的決心,才能加以降服。六大根本煩惱中,古德認為「瞋習」最不易除,所謂:「二十年治一怒字,尚未消磨得盡。」印度聖雄甘地曾要求自己不要怨恨任何人,他說:「我知道這很難做到,所以用最謙恭的態度,盡量達成這項自我要求。」謙卑的人比較無我,無我的人包容性大,就能冤親平等地善待一切眾生!     故事中,當長生起了復仇的惡念,貪王馬上在睡夢中接收到這個信息;而當長生打消報仇的念頭,貪王亦同步在睡夢中感應到。當代科學已經證明,人類的意念是有能量、有作用的;正面的、溫暖的、和善的想法、念頭,對自己的身心及周遭的人事物都會產生正向的影響,反之亦然。原諒別人首先解救的是自己,它讓我們避開瞋火的吞噬,從而在理智的引導下,反求諸己、如法而行;仇恨不但於事無補,反而徒增彼此身心的多重傷害!    六祖的寬恕引渡志徹     《六祖壇經‧頓漸品第八》記載著六祖惠能遇刺的經過。當年,惠能與神秀分別在南北二地各弘宗法,兩位宗主彼此相互尊重,但門下弟子卻各自衍生出崇己抑它的敵視局面來。北宗門徒唯恐五祖弘忍傳法給惠能之事廣為天下人聞知,遂買通俠客張行昌前往暗殺六祖。有他心通的六祖預知此事,便準備十兩黃金放在座位間。待夜幕時分,行昌潛入六祖室內,正要刺殺之時,六祖從容引頸就刃,行昌連揮利刃三次,六祖卻始終毫髮未傷。六祖勸諫刺客:「以正劍任俠者,不應該有邪心。以邪心用劍者,必無正當的俠行。我只欠你錢債,並未欠你命債!」行昌聞言驚仆於地,久久才甦醒過來,直向六祖求哀懺悔,並希望立刻隨六祖出家。     慈悲的六祖先將黃金送給他,並安慰他說:「你暫且回去吧!我擔心身邊的徒眾若知道這件事,必不肯容納你。日後等你變裝再來,我會接受你的!」 行昌秉承六祖指示,連夜遁逃而去;後來在其它僧團出家受戒,法名志徹,精進修行。爾後,志徹因對《涅槃經》經義不解,而再度就教於六祖。六祖見面的第一句話是:「我很久就在想念你了,你怎麼這麼晚才來? 」令志徹感愧交加,立志追隨六祖弘法利生,以報師恩於萬一。     我們或許沒有六祖的功力可以未卜先知,但肯定的是,人與人之間的相遇,必有其前世之因緣。緣有善惡、深淺,若彼此過去結過善緣,下次見面自然喜上眉梢、親上加親;反之,則是冤家聚會、分外眼紅。累劫以來,你我都造作了不可數計的善惡因緣;當別人有意無意傷害你時,試著觀想:「這是我過去生的惡業成熟,也是我還債消業障的良機!」或許便能坦然面對、歡喜接受。若能向上一著,慈悲攝受對方,一如六祖之於志徹,那就不只是「無債一身輕」的自由人,更是懂得「積功累德」的妙行人!(本文作者為華梵大學中文系專任講師)      < >< > 德藏 敬上
------
德藏 敬上
系統時間:2024-07-06 21:32:15
聯絡我們 | Delphi K.Top討論版
本站聲明
1. 本論壇為無營利行為之開放平台,所有文章都是由網友自行張貼,如牽涉到法律糾紛一切與本站無關。
2. 假如網友發表之內容涉及侵權,而損及您的利益,請立即通知版主刪除。
3. 請勿批評中華民國元首及政府或批評各政黨,是藍是綠本站無權干涉,但這裡不是政治性論壇!